你痛痛嗎?我幫你惜惜!--談幼兒的同理心

台北市成長托兒所 葉美慧老師

現今少子化的社會,所以家長常會擔心:孩子太過自我中心,一點都沒有同理心,不知道去體諒別人,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其實就2-3歲的孩子而言,以自我為中心其實是合乎發展的,孩子漸漸接觸學校生活,我們可以漸進的運用各種遊戲以及示範來引導孩子先認識自己的情緒,隨著年齡的成長,就比較能夠發展他的同理心。

要如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呢?首先,爸爸、媽媽必須學著將自己的情緒說出來,例如:「今天媽媽事情沒有辦好,所以有一點難過,你可以抱抱我嗎?這樣我會比較舒服喔!」若孩子已經可以聽從您的指令抱抱你,這時候媽媽就可以謝謝孩子:「哇!謝謝你抱抱我,我現在舒服多了!」除此之外,爸爸、媽媽也可以試著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讓孩子知道:原來我現在是生氣的或是快樂的。比方說孩子正在鬧情緒,媽媽可以幫助他將情緒說出來:「我知道你因為沒有玩到那個玩具,所以非常生氣,沒關係,我們等小明不玩了,再請他借你玩。」在家中也可以藉由『表情先生』或『心情日曆』,讓孩子藉由遊戲的方式將自己一天的心情表達出來,也可以每天找一段時間全家人一起分享今天的心情,當然一開始必須由爸爸媽媽示範:「我今天很高興,因為我遇到了我好久不見的好朋友喔!」

等孩子再大一些時,可以將情緒表達的觸角延伸至家中的親戚、朋友,例如定期讓孩子打電話給爺爺奶奶,或是在爺爺奶奶生日時,畫一張生日卡片送給爺爺奶奶,表達孩子祝福的心意。另外,在孩子搭公車時,也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空間,當我們下車時,別忘了跟司機叔叔說謝謝,因為他很辛苦,開公車送我們回家。
到了孩子中大班以後,更可以學習觀察別人的情緒,如:媽媽說:「小華為什麼哭哭呢?」孩子說:「喔!我知道了,因為他玩不到盪鞦韆,所以他哭哭了。」媽媽說:「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小華不哭哭呢?」試著讓孩子想辦法安慰他人。

在這些過程當中,爸爸媽媽千萬別太過於強調:「乖乖,你怎麼都沒有跟叔叔打招呼呢?」「你怎麼都沒有跟爺爺講電話呢?」孩子常常會因為我們大人的責怪而不再願意這麼做了,只要記得自己以身作則,遇到了爺爺奶奶生日時,主動為爺爺奶奶慶生,甚至可以由我們大人著手畫一張祝福的卡片;遇到了孩子幫忙做家事時,主動向孩子說:「謝謝,因為你的幫忙,我就可以提早休息呢!」;遇到了樓下的警衛叔叔,爸爸媽媽主動和警衛叔叔打招呼。孩子看到了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相信也會被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孩子就學會多多替別人著想,不再一味希望別人都必須讓著他,也就擁有一顆溫暖的同理心囉。
 

------------------- ( 我 是 分 隔 線 ) -------------------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 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 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ahsu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